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课程建设计划
一、课程建设背景
当前,我国将食品安全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列为国家战略,明确提出“最严谨的标准、最严格的监管”要求,强化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。《“十四五”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》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等文件强调深化产教融合,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行业技术标准对接,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。加之,我校对专业课程建设提出明确的文件要求。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需紧密响应政策,加强课程标准化建设,确保人才培养符合食品安全监管、绿色农业发展的国家需求,提升我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。
二、课程建设总体目标
1.基础目标(2027年6月前)
专业农产品生物化学、分析化学、基础化学、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、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技术等所有课程100%通过校级达标课程验收。
2.提质目标
建成3门优质课程,即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、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技术、农产品加工新技术;
建成1门校级精品课程: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技术;
力争1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: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技术。
三、分年度建设计划
1.第一年(2025年7月—2026年6月):夯实基础,全面达标。
表1 第一年度课程建设计划表
时间 |
重点任务 |
具体工作 |
2025年7月 |
组建团队与制定标准 |
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;学习《达标课程评估标准》;初步确定首期达标课程为:农产品生物化学、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技术、农产品标准与法规、农产品加工新技术、农产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。 |
2025年8月 |
教师培训与课程诊断 |
组织教学方法创新培训;开展首轮课程自评,在人才培养市场调研的基础上,确定2025级、2026级各课程,修订人才培养方案。 |
2025年9月 |
课程内容优化与资源建设 |
启动核心课程标准修订,融入行业新标准,完成8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;启动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。 |
2025年10月 |
教学方法改革试点 |
在“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技术”“农产品加工新技术”“农产品标准与法规”等课程试行“翻转课堂+项目教学”模式;收集学生反馈。 |
2025年11月 |
交流与专家评审 |
选派教师参加农产品加工领域教研会议;邀请校内外专家对首批5门课程(含3门优质培育课)进行中期评估。 |
2025年12月 |
首轮达标课程验收 |
完成“农产品生物化学、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技术、农产品标准与法规、农产品加工新技术、农产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”等5门课程达标验收,整改未通过课程。 |
2026年1月-2026年2月 |
寒假专项提升及第二轮达标课程建设 |
优化实验条件:食品理化检测、焙烤食品加工等实验室建设; 增加实训基地:通过访企,增加校外实训基地; 同步进行5门课程的达标建设。 |
2026年03月 |
课程评价体系完善 |
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,制定《优质/精品课程建设方案》 |
2026年04月 |
第三轮达标冲刺 |
剩余课程完成达标建设;邀请督导组集中评审。 |
2026年05月 |
优质课程培育启动 |
重点打磨3门优质课:修订教学设计、制作微课资源、编写特色教材。 |
2026年06月 |
达标课程总结与优质课申报 |
所有课程100%通过达标验收;提交3门优质课程申报材料。 |
2.第二年(2026年7月—2027年6月):聚焦提质,冲刺精品
表2 第2年度课程建设计划表
时间 |
重点任务 |
具体工作 |
2026年7月-8月 |
暑期提质工程 |
校级精品课“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技术”建设:录制全模块教学视频;设计省级申报材料框架。 |
2026年9月 |
教学模式深化 |
全面推广“MOOC+实践基地”混合教学;组织学生参与农产品质检竞赛。 |
2026年10月 |
省级精品课培育 |
整合“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技术”课程成果:凝练创新点(如“五育融合”思政案例);聘请省级专家指导申报材料。 |
2025年11月 |
校内外课程示范 |
举办优质课程公开课周;推广优质课程教学案例。 |
2026年12月 |
阶段性成果固化 |
出版校本教材;完成3门优质课程校级认定。 |
2027年1月-2027年2月 |
省级申报冲刺 |
完善“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技术”课程网站及支撑材料;提交省级精品课程申报书。 |
2027年03月 |
全课程评估优化 |
第三方机构评估课程实效(就业竞争力、学生满意度);针对性调整部分课程教学内容,做到与时俱进。 |
2027年04月 |
成果推广与辐射 |
承办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课程建设研讨会;共享课程资源。 |
2027年05月 |
收官验收 |
校级精品课程授牌;省级精品课程答辩准备;总结两年建设经验,形成可持续机制。 |
2027年06月 |
总结与规划 |
发布“课程建设”相关文献或书籍;制定下一周期课程建设方案,瞄准国家级精品课程。 |
四、保障措施
组织保障: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按月督查进度,协调跨部门资源,全面培养专业教师。
资源保障:申请实验室建设、教师培训、设备采购、数字化资源开发等相关经费。
激励机制:按照学校相关政策对优质课程团队进行绩效奖励,省级精品课认定追加科研经费;
质量监控:实行“学生评教+同行评议+行业反馈”三维评价,每学期发布课程质量报告。